二重港北有大山、頭到山,南臨將軍溪(漚汪溪),東接中洲、學甲,西濱台灣海峽,為倒風內海中,學甲社延伸之艋舺半島,亦是漚汪溪畔之浮洲港口。昔時明朝,漚汪溪為台灣嘉南平原主要河流,溪水充沛,海船可直溯麻豆港,二重港為福建台灣主要貿易商道。

明永曆15年(西元1661)農4月初二日清晨,鄭成功艦400餘艘,部隊25,000人,登陸鹿耳門。於前一日,大軍未出,糧草先行,鄭軍暗中派遣運糧官,鄭成功姑丈金門陳一桂,與滬江侯高居,押運補給船隻,入漚汪溪登陸頭前竂。侯氏卜居溪中高地中洲西,而後侯氏大房志贊公,遷至二重港庄北塭子內,二房志聯公遷庄東北竹圍。清乾隆年間,福建南安侯啟流與侯雷公兄弟,前來依親開墾,分別建立庄中三塊厝與庄南七房。後有南安同族侯信佰先居大山邊,後遷庄東南后厝,因此漸成部落。

清道光3年(西元18237月大水,山洪暴發,漚汪溪於麻豆港東奪曾文溪(灣裡溪),由七股出海,因漚汪溪上游改道溪水日淺,海船只能行至二重港前棧寮,麻豆港淤塞廢港,貿易漸止。先是漚汪溪水滾滾,先人為遠離水患,建莊偏北,後因溪水日少,安全無虞,逐步南擴聚眾成村,由是有今之二重港風貌。

    二重港地勢較高,古來極少淹水,農作物收成為北門之冠。莊北朔風野大,寒冬冷冽,土地貧瘠;莊南溪風和薰,氣候宜人,土地肥沃;耕地分布為:1.庄北後壁園,地勢較低,排水不佳,為鹽分地帶,耕作收成不易,往往田頭田尾有收穫,田中鹽分白茫茫。只能種植耐旱耐鹹農作物,玉米、甘藷、葱、蒜等,但產量不佳,看天吃飯。後漸改為魚塭,養殖南洋鯉、虱目魚、蝦。為快速成長養殖,採取鹹淡水混合,超抽地下水,造成地層下陷嚴重,今海水倒灌已至廟前。2.庄南頭前園、崁頂(大圳邊),地勢較高又臨將軍溪故,排水流暢,土質肥沃適中,各種農作物生長良好,稻米,甘藷、甘蔗、玉米、花生、葱、蒜,風味極佳,香氣十足,產量頗大,為本莊糧食及經濟農作物主要產區。3.又在其前為落低園,地勢低排水不易,為天然排洪區,農作物成長不易收穫不佳。4.再更前則為溪埔園,溪沙地質排水容易,不易保持水分,稻米收成較差,但非常適合甘藷、甘蔗、玉米、花生等農作物成長,產量巨大,近年來葱、蒜種植成功,收成不錯,雖風味較為不足,但仍然為本莊農作物主要產區之ㄧ。

    二重港地處北門、學甲、將軍三區交界,為交通樞紐,位置極為重要。古時明清,為將軍溪畔之港口,澎湖海船可至,對外貿易盛行。日據台時,二次世界大戰期間(1945),二重港曾計畫興建海軍機場及蘆竹溝軍港,後因日戰敗而未施工。今時,主要道路貫通其間,有南北向17路,有東西向174路,又緊鄰6184快速道路,更是佳里小火車終點站,為北門區對外交通唯一之火車站,海鹽、甘蔗、魚貨、財物、客旅均經此出入轉運,經濟活動頗為熱絡。因此,二重港自古交通極為便利,村民外出發展蔚為風潮,經商致富者頗眾。

 

 

上一頁 <<< 首 頁 >>> 下一頁